阿里旅行與挖財10月8日發布的《旅行消費數據報告》(下稱“報告”)顯示,中國旅行者近一年人均旅行花費9498元。與國家統計局數據相比,相當于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5.2倍。
該報告由阿里旅行和挖財聯合發布,作為中國的在線旅游服務平臺,阿里旅行擁有海量的旅行大數據,而挖財App則記錄精細的消費及記賬行為,雙方跨界碰撞,在綜合旅行大數據的基礎上,從區域、年齡等維度描繪出旅行者的“畫像”。比如北京旅行者中土豪多,選擇頭等艙的人最多;上海人出行更任性,多選擇當日出行;黑龍江人最不愛旅游,旅行人數占比最低。
報告還分析了部分旅行者的出行品質較低的原因,并給出多個提升旅行品質的建議。
北京上海旅行者最壕,浙江天津相對節約
報告顯示,旅行者最近一年旅行消費的平均數為9498元。如果結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年數據看,旅行者近一年出去“浪”的錢,幾乎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1830元)的5.2倍。
報告還顯示,來自北京、上海、成都、重慶、深圳的旅行者是近一年旅行消費支出位列前五,一線城市中的廣州旅行者“掉隊”,近一年旅行消費支出位列第九。
一般認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旅行者消費支出靠前與當地收入水平較高有關。不過報告顯示,如果將當地居民可支配收入考慮在內,北京、上海兩地的旅行者仍是最瀟灑的,每年旅行支出與當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最高;來自浙江、天津兩地的旅行者相對“節約”,近一年旅行消費支出相當于當地人兩個月的收入。
阿里旅行和挖財的這個報告還從大量的數據中描繪出旅行者中的中堅力量——占總旅行人數的23%,他們每年旅行消費在1到2萬元。天津、上海的旅行者里的中堅力量占比最高;而江西、山東旅行者中的“土豪”比例占比最高,均有6%左右旅行者近一年旅行支出大于10萬元。
60后“有錢沒閑” 90后兩極分化
阿里旅行和挖財的這份報告還顯示,不同年齡層的旅行消費行為也不同。比如還在讀大學或者剛進入職場的90后大多選擇“窮游”,已在職場打拼數年但面臨買房等現實壓力的80后更關注性價比,而60后則是“怎么舒適怎么來”。
報告分析,60后與70后相比具有育兒壓力的比例較低,而且憑借著遠高于80后、90后的工資水平,成為了旅行中最大手筆的一群人。
不過讓人遺憾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雖然經濟實力增強,但是事業繁忙或身體狀況大不如前,60后與70后、80后、90后相比是每年旅行數量最少的群體。而且這個群體最為懷舊,最偏愛故地重游。
另外一個有特色的群體是90后。從數據看,這個群體的旅行習慣有點分裂——玩得最少、玩得最多的都在這個群體。具體來說,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90后中每年不旅游、每年旅游三次以上的占比都很高。
報告撰寫者在分析這一現象時,將90后拆分為兩個時期——上學(約17~22歲)與工作(約23~26歲 )。
還在上學的90后,約三成的人群沒有參加過國內旅游,有約一半的人群沒有參加過國外旅游。但是參加工作的90后,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每年不旅游的比例大大下降;同時,可能是因為開始脫離對父母的經濟依賴,90后中一年出游三次的比例有所下降。
月入1.5萬群體最會精打細算
年齡表現出來的不同旅行方式,很大程度上還是歸集到經濟能力。報告顯示,不同收入水平的旅行者在旅行目的地、出行頻率等方面差異明顯,甚至收入水平和吃泡面也能扯上關系。
與我們的直觀印象不同,人們旅行的頻率并非與收入成正相關。報告顯示,月薪一萬五的人群在國內外旅游的經歷最多,報告撰寫者認為這是因為旅游“既要有錢又要有閑”。
而且,并不是收入最低的人越會精打細算。報告顯示,較高收入人群(月入1.5萬~2萬元)是最擅長精打細算的人群,他們中有88.46%會在出行前做預算。
?兩大原因造成“吃土” 報告建議找準“良心景區”
報告還分析了人們旅游后要窮得“吃土”的兩大原因。
其一是,七成以上的出游人群不會設置預算或者他們即使設置了預算也會超標;另一個原因是,旅行者一半以上的開銷用于購物,不能很好地平衡旅行體驗與“買買買”的關系。
以出境游為例,他們一半以上的開銷用于購物,大多花銷都在一萬元以上。
基于此,報告還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給出了把握花銷的好辦法。首先是找準旅行目的地,數據顯示,南京、杭州、北京、桂林、成都是熱門旅游目的地中人均花費最少的五個地區,柬埔寨、越南、港澳、泰國等地是熱門境外游中人均花費最少的幾個目的地。
如果細化到具體景區,恭王府、大雁塔、黃鶴樓、龍門石窟、黿頭渚、西溪濕地、西湖、瘦西湖、嶗山、兵馬俑是“十大良心景區”——它們都是5A級景區,但人均消費最少。
?
報告還建議出行者設置預算,并且與出行伙伴實行AA制。報告顯示,女性更傾向于旅行AA制,在選擇AA制的人群中女性占到了六成;男性則會因為覺得“談錢傷感情”等,在“AA黨”中占到了四成。
贊
2
有一點幫助
0
沒有幫助
參與評論